通常而言,事前指標和事后指標都基于相同的數據(歷史數據)計算得到,但它們在計算上有什么區(qū)別,最后又造成什么后果呢?這里給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需要使用過去100個交易日的樣本數據計算一個組合的波動率。如果這個組合在過去100個交易日的實際收益率為 rt,t=T?99,T?98,…,T ,那么,波動率 σ=std(rt) 。這樣得到的就是事后波動率,它需要組合在歷史上的收益和損益信息。事前波動率則只需要組合在當前時點的持倉信息,然后假設當前持倉以完全一樣的持倉比例(或者市值)放回到過去每一天,用當天的風險因子收益率計算出持倉在當時的收益率,事前波動率便是這些虛擬的收益率的標準差。
也就是說,事前指標只與組合在當前的持倉狀況相關,與組合在歷史上的持倉無關,而計算事后指標則需要組合的歷史持倉和盈虧情況。注意,即使組合在過去一段時間沒有任何交易,事前指標和事后指標也可能有小幅的差異,因為組合持倉比例因為各個股票價格變動會有小幅變動。但對于單個股票而言,通常事前指標和事后指標是一樣的。
雖然評價組合歷史表現(xiàn)通常使用事后指標,但現(xiàn)在也越來越多地使用事前指標的歷史平均值。因為事后指標可能包含運氣成分,比如一個賭方向的組合,如果賭博成功的話,事后風險指標很好,但其實還是承擔了較大的風險。
報考指南:2014年CFA考試備考指南
免費題庫:2014年CFA免費題庫
考前沖刺:CFA備考秘籍
高清網課:CFA考試網絡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