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除了CFA之外,僅僅是在金融行業(yè),各類認證考試便已經(jīng)是五花八門,但均需報考者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這種情況下正確理解“技不壓身”這四個字就顯得尤為必要。盡早定位自身未來發(fā)展方向與職業(yè)規(guī)劃才能讓自己少走彎路,“技不壓身”不該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既然花了時間和精力,把它們用到正道上,學所需之“技”,讓“技”成為你進步的跳板。
  其實,CFA只是學習金融和深造的可選項之一,你應該定位自己到底以后要從事什么領域的工作,以金融為例,你也要了解清楚自己想在金融的哪個細分領域的哪類崗位發(fā)展,CFA是一塊敲門磚,而不同的崗位可能需要不同的敲門磚,比如CMT,CPA,FRM等。
  如果你需要定位職業(yè)規(guī)劃,如果是商科對應的一些行業(yè),比如金融、財會等,推薦你讀一些職業(yè)規(guī)劃類的書籍,比如《方向的力量:商科職業(yè)規(guī)劃》這本書,應該會讓你有更全局的理解。這里我先講講CFA的情況吧。
  如果參考各類網(wǎng)絡及官方介紹,CFA身上總是環(huán)繞著各種光輝,但CFA證書在當今在真實社會中的含金量到底被體現(xiàn)得如何呢?
  首先,眾所周知“物以稀為貴”,CFA考試雖然歷史悠久,但五六年前,CFA報考和持有者在中國大陸還屬于非常稀有,根據(jù)2011年底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國大陸地區(qū)CFA持證者為2000多人,另外通過CFA全部三級考試尚未持證的人數(shù)為3000多人。近幾年來,大陸地區(qū)每年CFA三級考試的通過人數(shù)都在900人左右。基本兩三年的CFA三級通過人數(shù)就能和之前歷史總人數(shù)持平,由此可見CFA的含金量逐年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與CPA全國人數(shù)過20萬,其中持證者近10萬相比,高端投資金融領域的人才需求遠不如會計財務領域那樣高,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除去純粹的總人數(shù)增加導致證書貶值的因素,在全國乃至全球金融不景氣的這兩年該領域供需不平衡也是使得證書含金量降低的因素之一。
  那么CFA三級通過者(一般應屆生很難滿足由通過轉為入會持證的條件)在職場到底在哪些方面擁有優(yōu)勢呢?
  如果就在歐美國家而言,在投資領域,投行之上的各類PE/VC/Hedge Fund不會因為求職者通過CFA就發(fā)出錄取,也同樣不會因為你沒有而將你直接拒之門外,簡而言之,CFA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對于大多數(shù)應屆生可以一搏的投行領域,在上文提到的諸多部門中,除了Equity Research(股票行業(yè)研究部)會對CFA有所青睞之外,其他部門基本不會將求職者是否通過CFA任何一個級別作為簡歷審核流程或面試流程中的篩選條件。2013年2月,我向在華爾街從事近三十年投資銀行業(yè)務的美國高管Mr. Jeff Hooke[1]提到CFA相關問題時,他語重心長但毫不猶豫地回答我,“關于這個問題,很多人向我提過,但今后你需要告訴你陳老師私塾的學生和Hopkins校友,不論之前CFA,至少現(xiàn)在在IB領域,任何部門都不會在意你有沒有考過CFA,*10會對此有所關注的只剩下ER部門了。”
  然后我們來看看中國大陸的情況,由于高端投資領域的僧太多太多而粥太少,導致HR在某個部門的某一個position上往往收到數(shù)萬份簡歷,而在如此火熱的人才供應量下,HR們往往增設更多的條條框框來幫助篩選,于是CFA也成為了其中之一,換句話說,在大陸地區(qū),想要脫穎而出CFA還是有效的法寶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樣由于CFA三級通過者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在求職過程中往往沒有通過CFA第三級的求職者很難獲得雇主的印象加分。
  總而言之,CFA的含金量下降有目共睹,考出全部三級的時間、精力與金錢成本都是需要考慮的,但對于行有余力或者著實需要通過CFA提高自身金融知識(CFA 1級幾乎涵蓋了95%的金融必須的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群還是可以選擇報考CFA,無論最終你考出的是一級還是二級,至少你能向雇主證明,從動機上來看你是積極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