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348文博綜合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已經發(fā)布,各位同學注意及時關注相關信息。
高頓考研為大家整理了云南大學348文博綜合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的詳細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48-《文博綜合》考試大綱
(研究生招生考試屬于擇優(yōu)選拔性考試,考試大綱及書目僅供參考,考試內容及題型可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上范圍,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查目標
本科目要求考生對文物博物館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等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有比較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理論基礎以及專業(yè)技能。例如,有關文物、博物館和考古學的基本概念,發(fā)展簡史,歷代著名文物收藏家、考古學家,法律法規(guī),重要文物遺存及其保護,博物館的現(xiàn)狀,不同時期考古學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狀況,國外文博、考古的狀況,有關的理論方法等等。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及題型:
試卷涉及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中國考古學等相關方向內容。題型包括但不限于名詞解釋、簡答題、問答題、論述題等。
三、考查范圍
文物學概論
(一)考查目標
1、系統(tǒng)掌握文物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
2、理解文物學教學的任務、過程、原則和方法。
3、能運用文物學的基本理論來分析和解決文物領域的各類問題,以指導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業(yè)地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內容
1、文物學概述
1)文物學的對象和任務
文物學的研究對象是產生于對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學科的建立又促進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發(fā)展。文物學的任務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規(guī)律,探討文物的價值和藝術,指導文物的實踐工作。
2)文物學的重點和聚集
主要關注和了解文物學的萌芽、文物學的發(fā)展、文物學的理論深化等階段有代表性、有影響的流派、代表性專家、主要學術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統(tǒng)理論。
2、文物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1)研究文物的價值
總的來說,文物主要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文物可以補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活動,而且還反映了這些活動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產生的社會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內容:
證史作用
正史作用
補史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主要探討以下內容:
文物教育的特點
文物教育的場所
文物教育的形式
文物的教育功能
3)研究文物的分類
分類是根據(jù)不同標準,對文物的同與異集合成類的過程。文物的分類方法較多,主要有時代分類法、區(qū)域分類法、存在形態(tài)分類法、質地分類法、功用分類法、屬性(性質)分類法、來源、價值分類法等等。
4)研究器物與遺跡
5)研究文物鑒定
6)研究文物保護
7)研究文物管理
8)研究隊伍建設
9)研究文物收藏
10)研究文物旅游等內容。
文物分類有利于文物保管,有利于文物的宣傳,有利于文物的研究。
3、文物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1)文物學研究的理論
辯證唯物論
歷史唯物論
文化進化論
定位論和系統(tǒng)論
2)文物學研究的方法
一般社會科學方法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運用
4、文物學的發(fā)展簡史
1)文物學的萌芽
2)文物學的產生
3)文物學的發(fā)展
5、文物的性質
1)文物的定義
2)文物的內涵
3)文物的時限
6、文物的定名
1)文物的定名原則與方法
文物定名的原則
文物定名的方法
7、文物管理與保護
1)文物管理的內容
2)文物保護管理措施
3)文物管理機構的設置
4)文物的管理
文物管理原則與方式
文物的法制管理
館藏文物的管理
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
文物調查與管理
考古發(fā)掘的管理
私人收藏文物的管理
文物出境的管理
文物市場的管理
8、文物保護技術
1)傳統(tǒng)文物保護技術
2)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保護文物
3)文物保護中的專門技術
9、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
1)制定保護規(guī)劃
2)加強保護管理
10、文物工作人員的管理
11、文物保護的科研與文物保護科技的應用
12、文物保護方針
(三)主要參考書目:
1、李曉東:《中國文物學概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文物學概論》編寫組:《文物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博物館學概論
(一)考查目標
1、系統(tǒng)掌握博物館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研究目的。
2、了解博物館學的主要任務、博物館各職能部門工作的過程、原則和方法。
3、能運用博物館學基本理論和現(xiàn)代博物館理念來分析和解決博物館的現(xiàn)實問題。
(二)考查內容
1、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1)博物館學是研究博物館的性質、特征、社會功能、實現(xiàn)方法、組織管理和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2)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標本與人類文化遺存,以進行社會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包括博物館事業(yè)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及其與社會的關系,也包括博物館社會功能的演進、內部機制的運營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
3)博物館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博物館藏品、陳列、觀眾以及各項工作及相互關系,博物館事業(yè)建設各個方面以及各級各類博物館之間的關系等;二是研究博物館與社會公眾、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系。
2、博物館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
1)博物館學的學科性質屬于社會科學。
2)博物館學的相關學科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目錄學、管理學等等。
3)博物館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學方法、一般科學研究方法(分析和綜合方法、歷史研究法、調查法、比較法等)、具體研究方法。
3、博物館學簡史
了解外國博物館學簡史和中國博物館學簡史
4、博物館功能與類型
1)博物館的概念:文化部發(fā)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一章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博物館,是指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見證物,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相關行政部門批準許可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2)博物館的特征包括:第一,實物性,沒有實物就不能成為博物館;第二,直觀性,這是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的博物館特有的傳播方式;第三,廣博性,萬事萬物都成為博物館收藏對象,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十分廣博。
3)博物館的功能有收藏、研究、教育。
4)博物館的類型可分為五大類:歷史類;藝術類;科學類;綜合類;其他類型
5、博物館發(fā)展史
了解外國博物館發(fā)展史和中國博物館發(fā)展史
6、當代博物館
了解當代中國博物館和當代世界博物館
7、博物館藏品的搜集和鑒定
1)所謂博物館藏品是博物館為了社會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目的,根據(jù)自己的性質,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fā)展的見證物。
2)博物館藏品的搜集是博物館根據(jù)其性質、特點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有目的地不斷補充文物或標本的基本業(yè)務工作。
3)博物館藏品鑒定的主要任務是辨明真?zhèn)?,考證內涵,評定價值,還應包括定名和定級。其目的在于保證藏品的科學性,為國家保護真實的科學文化財富。同時,也為博物館藏品的科學管理、公開展出、研究利用,把好真?zhèn)芜@第一道“關口”,并提供藏品的價值、名稱、時代、級別等鑒定成果。
7、博物館藏品管理
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保護藏品的安全,防止丟失、損壞;二是方便研究和利用,使藏品的內涵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要求制度健全、賬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8、博物館藏品的數(shù)字化管理
了解其概念、原理和意義。了解其工作步驟與方法
9、博物館陳列與展覽
1)概念:“博物館陳列(Display),是以文物、標本和輔助陳列品的科學組合,展示社會、自然歷史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過程和規(guī)律或某一學科的知識,供觀眾觀覽的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綜合體。”
2)陳列和展覽的區(qū)別:我國博物館學主張,陳列也叫基本陳列,系指與本館性質和任務相適應的,有自己的獨有展品和陳列體系的,內容比較固定并常年對外開放的陳列。而展覽也叫專題展覽,系指內容專一,小型多樣,短期展出,可以經常更換的展覽。
3)陳列的基本原則:
A.與本館性質和任務相適應,突出館藏品特色、行業(yè)特性和區(qū)域特點,具有較高的學術和文化含量;
B.合理運用現(xiàn)代技術、材料、工藝和表現(xiàn)手法,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tǒng)一;
C.展品應以原件為主,復原陳列應當保持歷史原貌,使用復制品、仿制品和輔助展品應予明示;
D.展廳內具有符合標準的安全技術防范設備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損害的展出設施;
E.為公眾提供文字說明和講解服務;
F.陳列展覽的對外宣傳活動及時、準確,形式新穎。
4)陳列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A.總體研究與設計;
B.內容研究與設計;
C.藝術形式研究與設計;
D.輔助展品和設備的設計與制作;
E.陳列的現(xiàn)場安裝與布置;
F.陳列開放前現(xiàn)場的評估和開放準備;
G.每個工作階段的評估和展出后的總結。
10、博物館觀眾
博物館的每一項工作(陳列、講座等),因主題、內容、藝術形式、活動方式、舉辦時間和所適合文化程度的局限,總是會對廣泛觀眾中某一部分觀眾最合適,這一特定群體就是舉辦這項活動所面對的主要服務對象。在國際博物館學界稱之為陳列展覽或某項活動的“目標觀眾群”。
觀眾調查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調查和間接調查兩種。所謂直接調查包括口頭調查、直接觀察、座談會等形式;所謂間接調查主要是通過調查表、設觀眾留言簿等方式。
所謂博物館之友,是為支持、幫助和贊助博物館而建立的熱心公共事業(yè)的公眾性團體。
11、博物館的科學研究
主要包括藏品及其相關學科研究以及博物館學研究
12、博物館經營管理
了解博物館管理體制與法規(guī)
了解博物館人事管理和博物館經費管理
13、數(shù)字博物館
了解其概念、功能、意義、要素、分類和特點。
(三)主要參考書目:
1、《博物館學概論》編寫組:《博物館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蒂莫西·阿姆布羅斯(Timothy Ambrose)、克里斯平·佩恩(Crispin Paine)著,郭卉譯:《博物館基礎》,2016年。
中國考古學
(一)考查目標
1、系統(tǒng)掌握考古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研究目的。
2、了解考古學的主要任務、田野工作的原則和方法。
3、了解史前期和歷史時期中國考古學文化的主要特征。
4、能運用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進行田野發(fā)掘與實驗室分析。
(二)考查內容
1、考古學概述
1)考古學的對象和任務
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地下出土的物質遺存,需要從對這些物質文化的解讀來了解古代人們的行為和思想活動,以重建和補充中國古代的歷史。
2)考古學的誕生和發(fā)展
考古學的誕生和發(fā)展,了解古物學、金石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北歐三期論的誕生,從進化考古學向文化歷史考古學的發(fā)展,當代考古學發(fā)展的新趨勢。
2、考古學基本概念
考古學分支與種類
對象時代分支如史前考古、歷史考古等,方法分支如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分子考古、實驗考古等,專題分支如環(huán)境考古、人類體質考古、動植物考古、聚落考古、城市考古、農業(yè)考古、工業(yè)考古、陶瓷考古、建筑考古、美術考古、宗教考古、公眾考古等。
3、考古的年代學
了解考古學各種斷代方法,三期論、地層學、類型學、動物化石、樹木年輪和紋泥等相對斷代方法,以及碳14、鉀氬法、古地磁、鈾系法等絕對斷代方法的基本原理
4、考古發(fā)掘
了解考古發(fā)掘的規(guī)范與操作,水平和垂直發(fā)掘,探方和層位的控制,以及出土文物的采集、保存和記錄。
5、遺址的類型
了解考古發(fā)掘的遺址類型,舊石器時代的曠野遺址、洞穴遺址、石器制造場、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墓地、窖穴、灰坑、青銅時代的居址、廟宇、宮殿、貴族墓葬、村落和平民墓地,歷史時期的城址和墓葬。
6、考古材料的整理
了解考古材料的野外處理,分類,類型學方法、考古學文化的定義,
7、考古學的闡釋
文化歷史年表,文化關系,傳播遷移,文化生態(tài),文化動力
8、舊石器時代
人類起源和舊石器文化,各時期重要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早、中晚期代表性文化。
9、新石器時代
了解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各時期的主要考古學文化,掌握各考古學文化的年代范圍、地理分布,主要的文化特征如陶器、石器、玉器、經濟形態(tài)、聚落分布和葬俗等。
10、青銅時代
夏商周三代主要考古學文化及其時空框架,主要文化的特點如陶器、銅器、玉器,主要城址和墓葬。
11、鐵器時代
了解秦漢至宋元時期的城址和重要墓葬特點,玉器、鐵器、金銀器,陶瓷考古,佛教考古,建筑考古等。
12、石器技術與種類
打制石器的技術和主要類型,舊石器技術的發(fā)展。磨制石器的發(fā)展和主要類型及功能,了解兩種石器技術原料、加工、和分析研究的特點。
13、陶器技術及種類
了解陶器加工的特點,技術的變遷,原料處理、形制特征、加工技術與用途的關系,手工、慢輪和快輪的區(qū)別與意義。
14、金屬技術及種類
銅器和鐵器的生產、種類、用途。
15、重建史前生計
從環(huán)境、動物、植物、器物、人類骨骸(食譜分析)和工具來提煉人地關系的信息,了解人類從狩獵采集向農業(yè)的轉變。
16、重建史前的社會
從聚落形態(tài)來了解社會復雜化,人口規(guī)模、經濟形態(tài)、聚落規(guī)模和等級、墓葬規(guī)模和等級、廟宇、城址和紀念性建筑的特點和發(fā)展。
17、探索古代人類的思想
了解墓葬的安置、紀念性建筑、玉器、青銅器奢侈品的象征意義,隨葬品和墓室壁畫如何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宇宙觀和生死觀。
18、發(fā)掘、保護與利用
了解考古發(fā)掘是一種破壞,地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人類活動和盜墓成為地下文化遺產保護嚴峻的挑戰(zhàn),建立當代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開展公眾考古教育活動。
(三)主要參考書目:
1、張之恒主編:《中國考古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考古學概論》編寫組:《考古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3、張宏彥:《中國考古學十八講》,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4、李昆聲主編:《云南考古學通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
文章來源:云南大學研究生官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