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最近奧斯卡頒獎出錯的梗,已經被大家玩壞了吧!
上一秒《愛樂之城》的主創(chuàng)們還在感恩落淚,下一秒:對不起,開錯獎了!
 
得知真相后,高司令的偷笑,表達了不少吃瓜群眾當時的心情。真真是一場大戲啊!這神轉折,來得猝不及防,全場懵逼?。?br> 
最后,這場烏龍由普華永道背鍋,承認失誤,宣告終結。
究竟,作為四大之首的“普華永道”,會不會受到影響,并在接下來的招聘大潮中降低錄取門檻,向廣大應屆生打開方便之門……咳咳,想要進普華永道的小伙伴們,還是別瞎想了,老老實實準備網申,拼學歷、拼ACCA之類的證書,各憑本事吧……
 
都說《月光男孩》這匹黑馬,打敗了《愛樂之城》,拿下“a1影片獎”,絕壁是奧斯卡*5贏家??芍v真,小編我是不服氣的!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今年的a1影片、a1原創(chuàng)劇本絕對是《第89屆奧斯卡》,a1導演——《第89屆奧斯卡》組委會當之無愧。
 
言歸正傳,在《愛樂之城》勢頭正盛,口碑極高的背景下,《月光男孩》這部,頒獎前很多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的非裔題材電影,究竟是如何脫穎而出,拿下a1影片的呢?
其實,稍微分析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它和很多傳統(tǒng)俗套的“妖艷賤貨”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政治正確”成*5推手?
《月光男孩》講述了男主人公從孩童到青年時期,逐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性取向,經受外界非議和內心掙扎后,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
黑人、LGBT,不看內容,光從影片介紹上的這兩個標簽,很多人就先入為主,將它的成功定義為“奧斯卡的政治正確”。畢竟,這樣的題材,更容易得到支持。
就正如當年《為奴十二載》拿到小金人后,多少人暗諷又是一部黑人題材的電影拿了獎,卻不曾將過多的目光放到導演毫不遜色的拍攝手法和藝術表達上。
而此外,要知道的是,出于“政治”這種層次考量的,往往是一些評選機構以及媒體,普通觀眾觀眾并不會有此考量視角。更不用提,《月光男孩》不只是在全美48家傳媒文化平臺拿下近滿分的成績,就連IMDB和Rotten Tomatoes這樣以影迷意見為導向的平臺,它也拿到了不俗的成績。
僅以“政治正確”來衡量一部影片的成功,未免太過簡單、不合時宜了。
 
不再局限于黑人“受壓迫”、“遭不公”的老梗
《月光男孩》的一大亮點在于:它的真實性。影片取材于導演非裔美國人的導演、編劇巴里·詹金斯和共同編劇塔瑞爾·麥卡尼曾經的私密記憶。兩人都在邁阿密的非裔貧民社區(qū)長大,在校園里同樣有過被霸凌的經歷,有一個染毒癮的母親……
他們將自己曾經的一些親身經歷、細節(jié)融入了影片中,像影片中Chiron受到成年毒販庇護,和他學游泳等等……
而故事的主角,雖然是黑人,卻沒有走俗套的“種族歧視”老路,來博取觀眾的同情。全篇沒有一幕提及了各種備受歧視的“不公”,而選擇另辟蹊徑,通過內向蔓延,從主角的成長路線、成長中來講性取向的壓抑,將自我的認知作為立足點。
 
不為“LGBT”代言,而是客觀記敘一段黑人少年的成長歷程
影片的一個關鍵詞“LGBT”是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
影片的主人公Chiron是同性戀,但它并未提及任何有關“性別歧視”的話題。而是通過童年期、少年時、成年后,三段式的方式,來講述一個非裔美國男孩的自我認知,以及不斷探尋“我是誰”的成長歷程。
男主人公在片中曾飽受欺凌,但沒有任何一件是保守人士明顯針對“性別取向”的欺凌。通篇只是在講述一個黑人少年,在探索自我、不斷求證的過程中,因為散發(fā)個性而被排斥,在這種背景下,他的生活又是如何展開的。
《月光男孩》并沒有俗套地擺出圣母的架勢,為了“LGBT”代言,主人公所有的壓抑和疑惑都來自于“原罪”的罪惡感,而這也是《月光男孩》的黑色所在。
 
白玉微瑕:散發(fā)著“王式”氣息的觀感變化
家中的裝飾、旅途中的伴奏、身著白色工作服的廚師,以及兩個主人公十年后的重逢,深情默注偏偏遇上漫不經心……
細細品來,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風格、人設很“王家衛(wèi)”。導演詹金斯也承認過,自己正是王家衛(wèi)的粉絲,而電影中所呈現(xiàn)的一些橋段,也有向前人致敬的意思在其中。而這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月光男孩》,讓它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之前的非裔題材電影。
和《隱藏人物》,今年另一部入圍奧斯卡a1影片提名的非裔題材影片相比,《月光男孩》在紅白藍黑色調,強烈的色彩對比以及迷離音樂中鋪開閃回的夢境,聲音的暫失,充斥各種猶疑、身不由己,顯得是那樣的非主流。
但這樣的風格混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個問題,視聽風格上的間離感。極具顯示風格的長鏡頭美學,霓虹色慢鏡,超現(xiàn)實章節(jié)的轉換,造成了視聽語言上的不統(tǒng)一,讓人觀看的同時,不禁懷疑導演想要呈現(xiàn)的究竟是什么,也成了《月光男孩》中稍顯美中不足的一點。
但總的來說,《月光男孩》是成功的,它沒有打傳統(tǒng)俗套的苦情牌,沒有為LGBT電影,宣泄遭遇不平等待遇后的忿忿不平,而開始關注自我意識。
在交錯的光影中給人營造了一個看似破碎卻實則完美的童話,告訴每一個曾經或正試圖擺脫痛苦回憶的看者,痛苦的記憶也可以變得柔軟,這和政治無關,和非裔議題無關……
▎本文作者Candy,來源高頓。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來源高頓。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高頓網校”(gaoduneclass),滿滿的會計實務干貨,免費網課隨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