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高頓網校小編每天更新業(yè)界評論的文章,比如這篇10月23日的新聞:蓋特納的“壓力測試”——張華君
  在擔任美國財長期間,蒂莫西·蓋特納經歷了一場全球金融危機。而其新書《壓力測試:金融危機的反思》所記錄的便是這位經濟學家在金融危機中所經歷的那段黑暗日子。
  作為紐約聯(lián)邦儲備銀行行長和財政部長,蓋特納幫助美國從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中度過,從繁榮到蕭條,再到營救復蘇。
  在其坦誠、引人入勝的這段歷史回憶錄中,蓋特納帶領讀者走到了金融危機的幕后,解釋其為修復一個破碎的金融體系,防止主體經濟崩潰時所做出的艱難選擇以及政治上不受歡迎的決定。這里面所展示的故事,是一小群政策制定者,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濃霧中以及難以想象的高風險中,如何幫助美國避免第二次經濟大蕭條,但卻因此而失去民心。
  蓋特納2009年上任財長,即竭力主推壓力測試,以檢驗銀行在經歷極端的衰退或沖擊后是否還能有至少5%的一級資本充足率。2011年末,美聯(lián)儲制定了一個被稱為“全面資本分析和審查”(CCAR)標準化壓力測試,測試內容不僅規(guī)定失業(yè)率上升多少、公司違約率上升多少、股指下跌多少等基本市場波動,且對每個產品的各個細節(jié)都有非常具體的設定。
  “考核的目的是為了估算出未來潛在虧損的規(guī)模,并確保銀行能夠有充足的資本繼續(xù)實施借貸。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一測試的懲罰性過強,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宣稱借此可以了解到底需要追加多少資本。這一測試是由聯(lián)儲設計的,審查人員力圖把握恰當?shù)姆执纭?rdquo;蓋特納表示。
  而這項不尋常的考核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也成為每年美國大行的例行“體檢”。從*9次19家銀行參與,到現(xiàn)在的30家,范圍不斷擴大,內容更加嚴苛。而只有通過壓力測試的銀行才能得到美聯(lián)儲的許可將多余的資本用于回報股東。
  “我們不是在為銀行做這些事,我們是在保護人們免于受到銀行錯誤的懲罰。這是非常違反直覺的,普通民眾、一般的經濟學家甚至很多央行官員認為這不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蓋特納近日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蓋特納在書中寫到,實施了反危機措施后,美國的失業(yè)率*6升至10%,但不是1929~1933年大蕭條時期的25%,到2013年年底失業(yè)率已經降至不到7%。美國的復蘇開始得比過去的典型經濟危機要快得多,而且也要比其他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復蘇強得多。盡管許多美國人依然痛苦,但已經避免了更多的苦難。
  同樣,這本書也對政府如何更好地管理金融危機具有寶貴的指導意義,因為這不會是最后一場危機。
  《壓力測試》這本書曝光了許多其任前任內應對金融危機的幕后細節(jié)以及經驗教訓,揭示了這位美國前財長從未被公眾所了解的一面,并從一個身居異國的美國人的童年時光開始回憶。工作的早些年,作為一個年輕的財政部官員,在幫助應對20世紀90年代那場全球金融危機時,他所看到的一切,所付出的行動,以及在華爾街繁榮隕滅之前,他在紐約聯(lián)儲所失去的東西。
  蓋特納將讀者帶入這樣的一個場景中: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不斷加劇,失去控制……其中包括其在紐約聯(lián)儲和財政部任期內*2爭議的一段時期,包括拯救貝爾斯登(BearStearns),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破產時那個悲慘的周末,救援美國國際集團(AIG)時嚴酷的考驗以及面對公司高管豐厚獎金的狂怒。蓋特納在書中寫道,圍繞政府是否該出手救助雷曼,幾名高官出現(xiàn)分歧。
  白宮要求其撒謊也是蓋特納回憶錄中諸多曝光事件之一,他還透露在金融危機最黑暗的日子過去之后,他曾多次向美總統(tǒng)奧巴馬提出辭職,但都遭到拒絕。
  蓋特納還描述了金融危機的余震,包括為解決高失業(yè)率政府所做的努力,應對赤字和債務所經歷的一系列殘酷的政治斗爭,以及歐洲經濟陷入深淵后的反復“調情”這些戲劇性場面。
  蓋特納財長不是一個政治家,但在書中卻談及諸多與政治有關的事情——愚蠢的、污穢的,以及他的家庭所付出的代價。但最終,蓋特納還是用更樂觀、更充滿希望的方式來講述它。
  而在這本啟示錄中,蓋特納向外界詮釋了,美國最終是如何經受住了政治和金融系統(tǒng)的“壓力測試”。
  來源:*9財經日報

 高頓網校官方微信
掃一掃微信,關注*7財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