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頓財經題庫
  小編導讀:截止到3月30日,已有43個國家申請加入亞投行,其中已有30個國家成功申請成為亞投行意向創(chuàng)始成員國,另有14個國家正在走程序。相信再過一段時間,申請亞投行的國家會超過50個。
  由中國提出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倡議,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得到了亞洲乃至全世界的積極評價和廣泛響應。目前,申請成為亞投行意向創(chuàng)始成員的國家和地區(qū)已接近50個。亞投行的創(chuàng)立,實際上是在傳遞一個重要信息:亞洲乃至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新一輪高潮即將到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世界主要國家央行普遍實施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雖然避免了全球經濟大蕭條發(fā)生,但世界經濟依然復蘇乏力,有些國家至今仍在衰退邊緣掙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特別是金融市場又一次虛高,這是將“燃油”放錯了地方,沒有解決“發(fā)動機”問題。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復蘇的強大引擎,只能靠實體經濟,通過物質消費來體現(xiàn)。
  比如,現(xiàn)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主要發(fā)達國家在內,存在著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包括交通、電力、水利等,迫切需要更新改造和新建。像美國前些年曾經發(fā)生大規(guī)模區(qū)域斷電等問題,即反映了一些地區(qū)電力設施的嚴重老化。而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提及的紐約肯尼迪機場設施嚴重滯后,也反映了美國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迫切性。所有這些,都在昭示實體經濟的巨大潛力。
  而另有統(tǒng)計顯示,在亞洲,有關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巨大缺口十分明顯,生生地擺在人們面前,它反映了這一地區(qū)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和投資需求。現(xiàn)在,通過亞投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通力合作,為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提供資金支持,彌補建設資金缺口,不僅會大大改善本地區(qū)的基礎設施條件,更有利于釋放本地區(qū)的巨大消費潛力釋放,這將有助于推動全球經濟復蘇,讓經濟重新進入繁榮昌盛的軌道。
  再從中國的情況看,本世紀以來中國蓬勃發(fā)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達到一個階段后,已然產生了“基礎設施建設外溢”要求,通過“一帶一路”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互聯(lián)互通,實現(xiàn)經濟效益*5化是多邊共贏的好事?,F(xiàn)在看,這類“基礎設施建設外溢”的具體承接載體,就是“一帶一路”建設。按照相關規(guī)劃,在“一帶一路”這個宏大戰(zhàn)略中,交通建設是先行官,首先擴展至周邊國家,然后以三個方向朝世界各地推展。而隨著交通的開拓,道路的擴展,其他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與產業(yè)投資也將逐步跟進。
  如此來算,即將到來的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高潮,這塊“蛋糕”究竟有多大?據研究,由“一帶一路”[*{c}*],將開啟中國第四次投資浪潮。統(tǒng)計顯示,全國各地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擬建、在建基礎設施規(guī)模已經達到1.04萬億元人民幣,僅2015年將拉動投資規(guī)模或達4000億;未來10年內,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總計需要8-10萬億美元。另據麥肯錫研究員估算,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到2030年全球在道路、電力以及水力等方面的投資至少有57萬億美元。
  如此之巨大的基礎建設投資,勢必產生大規(guī)模的原材料與工程建設需求。比如高速鐵路,不僅是水泥大道,還是金屬大道;高速公路是水泥、鋼鐵、瀝青大道;石油與天然氣輸送管線是鋼鐵、水泥管線;其他港口、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也都需要消耗大量金屬、水泥、塑料凳。所有上述投資項目,都會直接或間接產生出很多能源消耗,產生出成千上萬的施工機械和建筑員工的生活資料消費等,由此產生出規(guī)模巨大的大宗商品需求。
  就中國而言,由于水泥、金屬、塑料等產能巨大,又擁有高素質的建筑施工大軍,這些施工單位實戰(zhàn)經驗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因此具有很大的競爭優(yōu)勢。在分食新一輪基建大蛋糕時,中國的相關企業(yè)一定要及早應對,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從國家層面看,即將到來的亞洲和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高潮,所產生的規(guī)模大宗商品需求,對于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非洲等資源國家而言,將是一個福音。對于擁有高質量機電裝備、高新技術和強大施工能力的發(fā)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企業(yè),也都是巨大機會。
  毫無疑問,即將到來的亞洲和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將使世界各國獲益匪淺。只要各國團結協(xié)作,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發(fā)力,一定會走向共同繁榮?,F(xiàn)在,有許多國家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正緊緊跟上世界潮流,采取行動,爭取這一天的早日到來,這就是亞投行獲得許多國家青睞,所向我們傳遞的最重要信息。
  來源:上海證券報

高頓網校精彩推薦:

2015年1月-12月財會考試月歷

2015公務員工資改革解析
史上最全
《財經名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