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tài)”下的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更多挑戰(zhàn),而貨幣政策也被賦予了過重的壓力,人們期望央行能夠運用單一政策來解決多個甚至具有內在矛盾的目標。然而,諸多條件決定了當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不足,其目標和工具都存在內部協調難題。一方面,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可控性、與GDP的相關性都在弱化,這使得數量型工具的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未完成、利率與匯率政策纏繞在一起、價格與數量工具難以聯動等,也使利率工具效果有限。對貨幣政策自身來說,應該把重點放在努力創(chuàng)造其有效發(fā)揮作用的條件方面;從外部政策協調來看,則應弱化對于貨幣政策功能的過高預期,充分發(fā)揮財政政策等其他手段的主動性。
  進一步就貨幣與財政政策協調來看,一直就是我國宏觀調控的核心內容,但在實踐中卻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有過多的被動性政策協調壓力。在兩大政策的配合中,有許多被動性因素會產生較大的政策協調難題。關注這些因素,有助于在*3政策協調過程中,事先認清各種外在干擾和影響,并做出恰當的政策反映。例如,全口徑政府收入的波動、財政支出集中于年末等現象,都影響到貨幣政策穩(wěn)定性和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再如,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以及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都需要國債政策等的配合。對于這些典型的協調難題,顯然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應對機制。
  另一方面,兩大政策制定者之間缺乏動態(tài)協調機制。一則,財政與貨幣當局構建日常協調溝通機制,對于政策配合來說具有深遠的制度含義。但是從我國情況來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政策協調通道,甚至近年來隨著政府體制改革而不斷弱化。在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下一年政策姿態(tài)之后,實際上兩大政策部門就基本陷入了“各自為戰(zhàn)”的狀況。二則,在我國,兩大政策的制定程序、獨立性都存在一定模糊性,公開性和透明度嚴重不足,這使得兩大政策當局間的協調缺乏有效基礎。
  長遠來看,兩大政策協調需要抓住幾方面重點。一是從總量目標來看,作為傳統(tǒng)的兩大政策協調重點,往往致力于“松”“緊”結合的需求管理政策。將來這方面的政策創(chuàng)新,不僅應注意嘗試更多的“松”“緊”搭配方式,而且需理順政策傳導機制,對“松”“緊”的程度從模糊目標到逐漸量化,此外更需要圍繞政策服務對象與功能,進行多樣化的配套合作。例如,一方面貨幣政策主要作用于總需求,但通過推動構建適應新型城鎮(zhèn)化、新型工業(yè)化與消費主權社會的金融服務體系,能夠對于資源配置和生產率提升有正面促進;另一方面在政府亟需“瘦身”而且“讓利于民”、“讓權于民”之時,與動用投資性支出為主的財政支出政策相比,更重要的是采取靈活的稅收政策,尤其是更有力度的減稅政策,可以通過不同稅種更有效地影響總需求和總供給。所有這些著眼點,都拓展了兩大政策的協調空間。
  二是從結構性目標來看,財政和貨幣政策協調一直沒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對實體經濟結構問題,應該是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對金融結構問題,則是貨幣政策為主,財政政策為輔。當然也有二者并重的,例如,國內儲蓄投資結構失衡下的流動性管理問題,就是兩大政策協調都大有用武之地的領域。
  三是重視基于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政策協調。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政策選擇面臨更多外部約束,也有了更多協調配合空間。例如,在浮動匯率條件下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作用要大于財政政策,隨著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市場化改革,貨幣政策也受到制度約束而產生內外平衡困境。在此情況下,財政、貨幣、匯率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和避免沖突,成為具有挑戰(zhàn)性的新領域。
  四是著眼基于特定領域或市場的政策協調。例如,在發(fā)展綠色和生態(tài)經濟方面,既需要財稅政策的引導,也需要金融創(chuàng)新工具的支持。再如,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和“貴”的問題,除了從金融視角著手,更需要先解決降低稅費壓力的問題。
  文章來源:*9財經日報

高頓網校精彩推薦:

2015年1月-12月財會考試月歷

2015公務員工資改革解析
史上最全
《財經名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