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經濟學(經濟學分支學科)
所謂金融經濟學,它就是一門研究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科學。雖然,金融資源(也稱金融工具)的形態(tài)有多種多樣,有貨幣債券股票,也有它們的衍生產品,它們所帶來的收益和風險也各不相同。
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人們擁有它們不再是像經濟學原理所描述的那樣是為了想從使用這些“商品”的過程中得到一種滿足。
而是希望通過它們能在未來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從而在這種能夠直接提高自身物質購買力的“金融資源配置”過程中得到最大的滿足。
Financial economics它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分析理性投資者如何通過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資金和進行投資以期達到目標。
廣義的金融經濟學包括資本市場理論公司財務理論,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內容,如數理金融學金融市場計量經濟學;
而狹義的金融經濟學則著重討論金融市場的均衡建立機制,其核心是資產定價。
金融經濟學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有:偏好原理優(yōu)化原理無套利原理市場均衡原理。這些都建立在完美市場假設的基礎上。
金融經濟學分類
傳統金融理論
傳統金融理論對經濟主體的偏好和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狀況都有著嚴格約束的假設。這些嚴格的約束導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框架,即經濟主體對金融資產的選擇主要依據資產收益的平均值和方差程度。
由這個理論框架所直接推導出來的理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資產組合選擇的平均值一方差理論(the mean—variance analysis)。1955年,現代“共同基金定理”的思想之父——馬克維茨(M·Markowitz)最先對現代資產組合理論進行了探索。
套利定價理論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揭示出了在資本市場達到均衡時資產收益(資產定價)的決定機制。但是,該模型基于眾多的假定,其中一些假設與現實不甚吻合,并且一些經驗結果與模型相悖。這就促使人們去建立新的金融經濟學理論。
斯蒂芬·偌斯(Stephen·A·Ross)于1976年提出了一種新的資本資產均衡理論。這就是金融經濟學的第二種研究方式,被稱為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Pt)。
公司融資結構理論
金融經濟學第三個方面的文獻集中于討論公司的融資結構問題(The Financial Structure)。
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1956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共同發(fā)表的“資本成本公司融資和投資理論”(MM定理),標志著現代公司融資結構理論的形成。
金融市場不完全性理論
金融經濟學第四個方面的發(fā)展就是關于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incompleteness)的研究。
進入90年代以來,信息經濟學正式被引入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的研究,標志著現代金融經濟學進入了——個最新的發(fā)展階段,也是現代金融經濟學的最新發(fā)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