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壞”拉美國家:中國經濟放緩需求減少,這篇財經熱點是高頓網校小編為您12月18日星期四整理好的。
  12月18日報道 美媒稱,對于中國經濟放緩,很少有人比拉丁美洲人更加憂心忡忡。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17日報道,中國不僅購買了智利近40%的銅,而且曾經有段時間,它對銅的需求仿佛無窮無盡,幫助把銅價從每磅1美元推高到了4美元。
  與此同時,北京在秘魯的礦山和漁場撒下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而且又花了另外數十億的美元來購買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
  報道稱,中國對拉丁美洲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幫助該地區(qū)經歷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為繁榮的10年。拉美國家的國庫因此而充實,該地區(qū)的貧困率也減少了一半。
  但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召開會議,討論拉丁美洲的經濟繁榮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會者是該地區(qū)的政策制定者。在他們看來,最明確、最緊迫的危險,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
  “由于大宗商品市場的繁榮,政府和企業(yè)無需做出艱難的選擇,”安德烈斯·貝拉斯科(Andrés Velasco)對我說,“天啊,就連阿根廷的經濟,都在將近10年的時間里每年增長了5%到6%。”貝拉斯科曾在2006至2010年擔任智利財政部長。
  銅價回調到3美元以下。中國的需求減少,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宗商品的價格持續(xù)走低,而接下來的形勢會更加艱難。
  報道稱,對于主要的石油出口國而言,情況尤為嚴重。這是因為全球市場的石油需求不旺,加之美國和其他地方的石油供應增加,導致了油價崩盤。
  但沒有多少國家能擺脫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的影響。“拉丁美洲的增長率,應該回歸到大宗商品繁榮之前的水平,”IMF西半球部門負責人亞歷杭德羅·維爾納(Alejandro Werner)說。確實如此,IMF預計該地區(qū)2014年的增長率只能達到1.3%,只有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報道認為,這樣的不景氣狀況,突顯了拉丁美洲經濟未能克服一直以來的弱點:對出口原材料的依賴束縛了該地區(qū)的發(fā)展,使之陷入繁榮和衰退不斷交替的怪圈。
  從南部的巴西和阿根廷,到北部的墨西哥,拉美各國的官員多年來感到焦慮不安,因為他們花了十多年時間努力發(fā)展制造業(yè),希望以此躋身發(fā)達國家的行列,但中國卻破壞了這番努力。
  報道稱,不僅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擊敗了拉美工業(yè),吸引了全球制造業(yè)投資中的很大一部分,而且中國對拉美礦產、石油和農產品的巨大胃口,也提高了拉美國家貨幣的匯率,進一步削弱了拉美制造業(yè)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的經濟增長非常重要,它帶動了秘魯過去10年的發(fā)展,”辛西婭·桑伯恩(Cynthia Sanborn)說。她是利馬太平洋大學(Universidad del Pacífico)研究中心的負責人。
  報道稱,中國企業(yè)感興趣的不僅是原材料,還有用來運輸原材料的大型公共工程,其中包括連接巴西各地的鐵路線,以及擬建的一條橫貫尼加拉瓜的運河,它總長171英里(約合275公里),預計耗資500億美元。
  2010年,中國對拉丁美洲的貸款大約相當于世界銀行、美洲開發(fā)銀行和美國進出口銀行的總和(之后有所下降)。哈佛大學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預測,中國有可能成為拉美地區(qū)的主要融資來源。
  IMF的維爾納認為,“去工業(yè)化”的問題被夸大了。“從中期來看,中國對拉丁美洲有非常、非常大的幫助,”他說。
  例如,在農業(yè)方面,向中國出口產品催生了大量創(chuàng)新,促進了效率的提高。而且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的需求應該不會減少,因為隨著中國人變得更加富裕,他們也會消耗更多肉類,大豆是動物飼料的主要來源。
  “不要逆勢而為,”維爾納勸告該地區(qū)政策制定者。“要發(fā)揮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
  但是,在拉美地區(qū)的某些地方,中國促使人們以懷舊的心態(tài),對本地的經濟史加以重新解釋,并讓人們反省以往的政策選擇。
  還記得“依附理論”嗎?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該理論在拉丁美洲相當流行。它認為,拉美地區(qū),或任何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僅僅通過出售自然資源給富裕的北美,并用這些錢來進口北美工業(yè)品的方式,都不可能走向發(fā)達。用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用貿易壁壘保護自己,才是走向繁榮的路徑。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拉美“失去的10年”期間,這個理論變得聲名掃地——九十年代,受過美國教育、以市場為導向的新一代領導人指責,這一理論讓拉美變成了一潭沒有競爭力的死水。
  報道稱,由于中國的原因,這個理論卷土重來,人們對它進行了微調,以適應更加一體化的全球經濟。
  “我們呼吁的不是推出更多保護主義措施,而是通過具有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來替代進口,”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負責人艾麗西亞·巴爾塞納(Alicia Bárcena)說。“我們必須考慮建立區(qū)域生產鏈,來滿足區(qū)域市場。”
  巴爾塞納指出,雖然拉丁美洲仍然應該邀請中國參與當地的發(fā)展,但前提條件應該有所改變:“你想要我們的大宗商品?行。但你同時也需要在這里投資太陽能組件,”她建議道。
  盡管拉丁美洲想要達成一種新型交易,但是,一方是全球*5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另一方是世界領先的大宗商品出口地區(qū),它們之間的共生關系不大可能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如果去掉這種互補性,中國也就沒有多少興趣了,”在北京的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負責“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課題的陳懋修(Matt Ferchen)表示。“對于中國來說,這種關系非常有益。”
  這樣的共生關系可能會長期存在。在這次IMF會議上,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黃海洲對不安的拉丁美洲聽眾說,不管中國經濟出現了何種放緩,它對大宗商品的長期需求依然十分旺盛。
  報道稱,中國的人均收入仍然只有智利的大約三分之一。它計劃在未來30年里,每年讓其1.3%的人口實現城鎮(zhèn)化。這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對于拉美的增長而言,要比向美國的出口更重要,”黃海洲說,“而且在未來很多年里,只會變得更加重要。”
  這番話也許會讓憂心忡忡的拉美國家財政部長們略感安慰。他們正在艱難地重新調整預算,以適應增長率降低和稅收收入減少的現狀。但對于該地區(qū)的領導人來說,這也帶來了挑戰(zhàn):為了面對一個新的時代,拉丁美洲可能需要改寫以制造業(yè)為基礎的傳統(tǒng)發(fā)展戰(zhàn)略。
  來源: 參考消息·北京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