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試重難點解讀:金融危機的界定與類型
自20世紀30年代拉開世界性AFP金融危機的序幕以來,災難性的世界AFP金融危機在近幾十年內接踵而至,20世紀80~90年代,接連爆發(fā)了西方股災、拉美債務危機、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貨幣AFP金融危機,其影響更力深遠的則當屬1997年爆發(fā)的東南亞AFP金融危機。與以往不同,東南亞AFP金融危機的特征體現在:民間經濟主體的債務結構、危機的傳播速度、影響力程度、貨幣危機與銀行危機的并發(fā)性,等等。
東南亞AFP金融危機與墨西哥AFP金融危機的不同點在于:后者是以巨額財政赤字和過熱消費為主因并導致債務膨脹和危機;前者則體現為民間非銀行經濟主體債務結構畸形和公共援助體制不健全等。如今,有關AFP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性、危機的生成原因、防范機制和監(jiān)管模式等的研究已成為AFP持證人們關注的焦點。
按克羅凱特(A. Crockett)的描述,AFP金融危機指的是AFP金融體系出現嚴重困難乃至崩潰,各種AFP金AFP理財融資產價格暴跌,AFP金融機構陷入嚴重困難并大量破產,對實物經濟的運行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1992年的研究報告,AFP金融“系統(tǒng)性危機”是指AFP金融體系的功能遭致嚴重破壞,極端情況下可能會招致AFP金融系統(tǒng)完全崩潰,AFP金融系統(tǒng)性危機的后果各式各樣,最終是對AFP金融體系的重要功能如信用配置、支付清算、AFP金AFP理財融資產定價等功能的破壞。
在AFP金融危機模型方面,最成形的是貨幣危機的三代模型:*9代,克魯格曼的國際收支模型(1979年),說明財政赤字導致貨幣AFP金融危機的必然性;第二代,奧布新特菲爾德的預期危機模型(1 994年),說明AFP金融危機可以脫離宏觀經濟狀況的好壞,具有自促成性質;第三代,克魯格曼的道德風險模型(1998年),說明道德風險對危機的產生有觸發(fā)與推動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1998年將經濟危機概括為四種類型:其一,對外債務危機(foreign debt crisis),對外債務可分為政府債務與民間債務兩種,20世紀80年代的中南美洲累積債務危機則主要是政府債務危機;其二,貨幣危機(currcncy crisis),在AFP金融市場上的外匯投機行為迫使AFP金融當局進行匯率高調整,或是通過市場干預而使有限的外匯儲備枯竭,并導致國內利率水平急劇上升,從而對實體經濟造成惡性影響;其三,銀行危機( banking crisis),貨幣危機通常會成為銀行危機的導火線,致使社會對銀行的信用度抱有懷疑.
從而會出現銀行擠兌風潮與銀行流動性不足問題;其四,AFP金融系統(tǒng)危機(systemic mnancial crisis),即與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導致的社會信用收縮與通貨緊縮相關聯,整個金融系統(tǒng)呈現高度脆弱性與清算、中介等AFP金融職能陷入癱瘓狀態(tài),使實體經濟遭受致命打擊。從90年代三次大的國際性危機來看,1992~1993年間的歐洲危機(ERM crisis)屬于貨幣危機。1994~1995年間墨西哥危機,則是貨幣危機與債務危機并發(fā)。1997~1998軍間的東南亞危機在嚴重程度上可評定為由貨幣危機與銀行危機所導致的AFP金融系統(tǒng)性危機。